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有上市陶瓷企业一边卖瓷砖一边卖房子,你能想象吗?
在当前楼市依然低迷、家居建材和装修市场持续萎缩的行情下,接受“工抵房”(即抵债房)是一种让房地产材料供应商备感心酸的行为。然而,一些被房企欠下巨债的陶企和经销商却不得不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家上市陶企和拟上市陶企与房企签下了以房抵债的协议。
华夏时报近期报道,截至2024年8月12日,A陶企与房企签订的以房抵债协议金额高达13.25亿元,支付房产预付款1.05亿元,其中网签合同金额约5.89亿元。
一个多月前,A陶企2024年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其与房企签订的以房抵债协议金额为12.96亿元。而在2022年末,该陶企以房抵债的金额是7.65亿元。仅仅过去一年多,其“工抵房”体量就增加了5.6亿元,翻了将近一倍。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A陶企手上的“工抵房”体量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B陶企10月29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其目前收到的“工抵房”约2亿多元。
9月9日,C陶企母公司发布了《关于全资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暨接受非现金资产抵债的公告》。公告显示,C陶企与某桂园子公司碧某投资和碧某置业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受让碧某投资持有的碧某置业100%股权及债权的方式,取得碧某置业持有的三项不动产,以对某桂园下属公司及关联公司销售货物享有的4.23亿元债权支付此次交易价款。交易价款将等额冲抵其应收账款4.23亿元。
据悉,碧某置业此前已经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于2024年9月9日取得新的营业执照。这意味着C陶企成为了碧某置业持股100%的股东。
D陶企母公司于2023年11月14日发布公告称,为减少坏账损失风险,拟收下合计8082.94万元抵债房产。
E陶企更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以房抵债的抵债资产金额为17489.48万元。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该陶企已对其中13套抵债房产完成办理网签备案手续,2套已交付,2套已转售,金额合计占比38.07%。
在整个家居建材领域,A陶企13.25亿元的“工抵房”规模也属少见,与其目前30多亿元的市值相比堪称惊人。而包括A陶企在内的这5家企业以房抵债总金额超过22亿元,在陶瓷行业至少相当于一个排名至少前8的头部品牌一年的营收。
这应该称得上是陶瓷行业的“史诗级”现象。
除了瓷砖厂家,其实也有经销商遭遇了房企以房抵债的行为,只是相对厂家而言规模没那么大,所以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如今房子这么难卖,陶企和经销商为什么要接受“工抵房”呢?
笔者认为:包括陶企和经销商在内的房地产材料供应商,想要让恒大这一类翻身几乎可能的“爆雷”房企用现金偿还债务纯属天方夜谭;若是再不及时下手,最终极有可能两手空空。而接受“工抵房”并通过卖房回笼部分资金,也算是陶企和经销商对以前全力进军精装房工程渠道的错误行为的一种补救和止损。
说实话,由于“工抵房”的抵债属性,房地产材料供应商比房企更愿意给出较低折扣,以便尽快出手,从而加快资金回笼,这种房子还是比较容易出手的。
如今,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房企也扛不住了,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房企卖房折扣比供应商卖“工抵房”折扣更低的情况,再加上数量巨大的“工抵房”充斥市场,同时消费者对其心存产权不明、难以交付等疑虑,其变现并不容易。
此外,受折扣率、销售时间周期等因素影响,“工抵房”存在缩水的风险。根据中指院公布的数据,“工抵房”价格只有市场价的7成左右。
但无论如何,对于陶企和经销商而言,接受“工抵房”仍不失为一种减少损失的措施,尽管在这种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或许伴随着某些牺牲,却可能有效地躲避更为严重的风险。
那与精装房业务绑定较深的实力型陶企要如何才能走出房企“爆雷”造成的阴影呢?在笔者看来,无非要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继续采取接受“工抵房”一类能及时止损的措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其二,慎重对待精装房工程等款项难收且需要垫资的渠道,坚决从过度依赖单一大宗订单拉动业绩大幅增长的模式中跳出来,重新审视并更加重视以经销商为主要载体的大零售渠道,探索更加多元和灵活的业务模式。
其三,在当前的行情下必须暂时放弃“规模与速度”情结,坚守风险底线,走稳健、合规的发展之路。
在凭借总成本领先和品牌知名等优势对中小陶企实施降维打击的同时,包括上市陶企在内的实力型陶企还要坚守另一条底线——质量和品牌口碑,否则又容易陷入其他风险。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